【概述】紫菀為常用中藥材,應(yīng)用歷史悠久,具有潤肺下氣,消痰止咳的功能。早在清·;乾隆年間河北安國及安徽毫縣、渦陽等地就有栽培。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.f.的根及根莖。栽培野生均有。家種主產(chǎn)于河北安國、定州、安平、沙河、深澤、藁城及安徽亳縣、渦陽、利辛等地;此外,浙江,江蘇亦有栽培。野生紫菀分布于東北三省以及內(nèi)蒙古,陜西,甘肅,四川,貴州等地。
【生長環(huán)境】多生長于山坡或河邊草地。性喜溫暖、濕潤的氣候,具有怕干旱、耐寒的特性。適宜在土壤濕潤,質(zhì)地疏松,肥沃,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壤土上生長。
【種植技術(shù)】
1、選地與整地:紫菀宜在沙質(zhì)壤土生長,根部人土很深,故須多施底肥。一般施餅肥(各種餅肥均可)50~100kg,土糞3000~5000kg,撒人做基肥,然后用細(xì)齒耙將土粒充分整細(xì),以備栽植種根之用。如大面積種植紫菀,深耕須達20~23cm,更要多次犁耙,使土粒勻細(xì),畦面平整。
2、繁殖:紫菀系用近地面的細(xì)根繁殖,根長35cm左右。
春季栽種在春分至清明后,用鍬挖出種根,再用剪刀將根剪成3~6cm長,隨后在整好的土地上開溝,將剪好的種根(5~8根)作一叢放人溝內(nèi),深度7~10cm,行距34cm見方;也有于第1行株距34cm和第2行株17cm處下種根,成三角形。小面積土地,用鎬拉溝,植入種根,隨后蓋土,將地面弄平,做成畦,澆水,20天左右即出苗。出苗后做到勤除雜草,并澆第2次水,待苗成株后澆第3次。如天旱,地面干,則每5~6天澆水1次。
秋季栽種須在立冬前種下。紫菀的根能耐寒,不怕凍。種法如春種一樣。秋種的苗株發(fā)育健壯。紫菀春種當(dāng)年不開花,第2年秋才抽薹開紫紅色的花,開花不長根,所以不等到它開花即可收獲。種根要等到第2年春化凍后挖取,出秧多,根也好,紅色,做春栽的種根*合適。種根用量每667㎡需15~20kg。
【栽培管理】齊苗后淺松土、除草,結(jié)合松土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~1500kg;當(dāng)苗高7~9cm時結(jié)合中耕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500kg;封行前結(jié)合中耕除草每畝施腐熟堆肥300kg、腐熟餅肥50kg,于植株旁開溝施入,施后蓋土。封行后若有雜草用手拔除。雨后或灌溉后及時疏溝排水,遇旱灌溉。發(fā)現(xiàn)抽薹及時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