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名普通退伍兵,到攻克數個育種技術難題的農業(yè)專家,退役28年來,周曉東在農作物育種方面的貢獻*次讓人刮目相看。
周曉東收集整理了3萬多份水稻、小麥種子資源,建立私人種質資源庫;在遼寧中部地區(qū)試種小麥、水稻“一年兩熟”獲得成功,畝產比單種一季水稻多400斤,且可節(jié)約灌溉用水30%;成功將東北水稻品種移植到海南,實現了北稻南移,畝產突破1000斤且口感不變差;兩個品種通過國審,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20億斤……
“幾天不見,水稻苗又長高不少。”海南省華光漁業(yè)科技有限公司總農藝師周曉東一邊查看水稻長勢,一邊嫻熟地拔去田間雜草,20多年來,幾乎每個春節(jié)他都是在三亞市海棠區(qū)北山村的水稻育種基地度過。這位曾經有著飛行員夢的退伍老兵,在育種領域闖出了新天地。
1987年底,21歲的周曉東如愿參軍來到空軍某部,但卻沒能與飛機扯上半點兒關系。周曉東說:“指導員直接讓我回東北,到北大荒種田。夢想馳騁祖國的藍天,現實卻是在田頭勞作,當時別提有多失落。”
轉機出現在1988年,*軍旅詞作家閻肅要來北大荒體驗生活,周曉東接到命令負責帶著閻肅采風。沒幾天他們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,周曉東向閻肅說出了自己不愿當生產兵的想法。
“飛機要有人開,飛行員要吃飯,種地和開飛機一樣重要。我也種過地,你喜歡的那首《我愛祖國的藍天》,就是在菜地里寫出來的。”閻肅的一番話讓周曉東豁然開朗,他開始感受到手上這把鋤頭的含金量,從此再也沒覺得種地苦。那一年,周曉東被評為隊里的“生產能手”,榮立三等功。
1997年以來,周曉東常年在野外搞育種科研?;貞浧?0年前初來海南時的場景,周曉東說,那年來三亞的時候,身上一前一后搭了兩個編織袋,里面裝滿了此前在東北培育的優(yōu)質水稻種子。當時沒有房子,通往試驗田也沒有路,他索性買來行軍帳篷搭在田埂旁,用煤油爐煮面條解決吃飯問題,每天守在試驗田旁,看著水稻秧苗的成長。
就這樣,周曉東在海南開始了他的“北稻南移”夢,希望通過南繁迭代選育出*優(yōu)質的適合在海南種植的東北大米品種。憑借著在部隊鍛煉出的那股不服輸的韌勁,20多年,周曉東在三亞從篩選的1000多個東北水稻品種中成功選育出6個口感相同、產量相當的優(yōu)質東北水稻,解決了北方米在海南種出來口感不佳的問題。
“你看這些育種水稻苗,都是優(yōu)質水稻經過一代代地改良,才有了今天這些優(yōu)質的種苗。”在三亞的育種基地里,周曉東用手仔細地撥弄水稻。2014年,周曉東參與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總體規(guī)劃和建設,并嘗試東北水稻在海南的大面積種植。
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萬沖鎮(zhèn)卡法村,周曉東將村里500畝荒地改種東北黑色旱稻,在該地區(qū)打造“一縣一品”,這個旱稻品種產量與其他水稻相當,價格卻是普通水稻的3倍,極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。
周曉東根據三亞的氣候特征和環(huán)境特點,實施階梯循環(huán)種植法,把水稻種植做成農業(yè)觀光項目,讓豐收景象成為三亞一道亮麗的農業(yè)種植景觀。在他的農業(yè)基地,游客不管幾月份來,都能體驗插秧種田和收割水稻的樂趣,都能吃上當天產的東北新大米。
“搞育種雖是市場經濟主導,但不能光想著自己的錢袋子,要多想想百姓的米袋子和國家的糧囤子。”短暫的軍旅生涯讓周曉東的人生變得不同,看到農民受益、國家受益,他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