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1日,節(jié)后上班*天,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永遠村的貧困戶許桂榮來到村支部取“紅紙”。
“村里的剪紙在年貨大集上賣出去不少,大家伙挺高興,都說要繼續(xù)努力,把2019年永遠村農民剪紙作品展辦好,對外展示展示我們村的新面貌!”許桂榮說。
“高書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省級非遺傳承人、國家一級美術師劉延山來講課,為我們規(guī)劃了長達半年的剪紙扶貧項目培訓計劃。”村民劉玉紅說,“這下,小媳婦老大娘們都有事兒可做了,還能貼補家用!”
劉玉紅嘴里說的高書記叫高大龍,是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派駐到永遠村的*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。
扶貧先扶志、扶貧必扶智。深知這點的高大龍,通過文化扶貧壯大村集體經濟,帶頭在村里建了全市*個數字化村民學習中心,并宣傳好家風樹立村中新風尚。如今,永遠村這個軟弱渙散黨支部已經摘帽,村民一起擰勁脫貧致富奔小康。
推廣文化技藝 協力壯大村集體經濟
“我們又賺錢了,是上*的買家又買了十張!”高大龍在群里通知,劉作文2張20元,黃秀云3張30元,石連波2張20元……“真棒!”段桂芝率先點贊!
林甸縣花園鎮(zhèn)永遠村全村人口3689人,其中貧困戶48戶。由于村地理位置較為便利,離市區(qū)較近,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務工,村里歲數大的女人不少。
此種情況,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?讓村里的女人們動起來!“推廣剪紙和玉米葉編制等文化技能,不僅達到文化技藝傳承,還讓貧困戶學到賺錢的手藝!”高大龍想。
說干就干,村支部發(fā)紅紙,邀請專家專門授課的同時,與林甸縣文化館的老師進行對接,包教包會。“這下農閑時有了活計,真好!”貧困戶劉玉紅一直堅持,如今技藝已經成熟,“高書記幫我們在市里聯系了銷路,他還說,等大家伙兒越做越好,就在我們農民家里設農家手工藝品展廳,以此打造我們村農家樂亮點,大伙兒聽了勁頭更足了!”
不僅如此!永遠村國家光伏扶貧發(fā)電項目預計每年給村集體增收12萬元,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又多一增收渠道。“村里公路整修拓寬5.6公里,村集體自籌資金近1000萬元建設的藥材加工廠,讓農民受益于藥材深加工所帶來的紅利,利用扶貧資金擴建村內奶牛牧場,增加村集體收入……”高大龍說,村集體經濟壯大是駐村工作隊*扶貧的一個重要課題,“如今看到實惠,村民們越來越有精氣神兒。”
扶貧必須扶智 建基層數字文化中心
“村里種植結構單一,除了村民對多樣化種植和全程機械化作業(yè)認識不夠,更重要的是農民老鄉(xiāng)對技術知識掌握不夠。”高大龍在駐村扶貧過程中發(fā)現,很多貧困村民雖身處貧瘠之地,但內心是質樸卻豐富的。“他們渴望知識與文化。”
扶貧必須扶智!于是,高大龍利用大慶市圖書館數字資源優(yōu)勢,在永遠村打造基層數字文化中心,名就叫“永遠村村民學習中心”!這在全市可是獨一份兒。村民們在手機上就能看當天的報紙、科普雜志、學習英語等。
建設基層數字文化中心這事兒是經過深入調查的。“村里95%以上的人用的都是智能手機,這種數字化學習順應潮流。”高大龍說,為推廣村里閱讀普及率,駐村工作隊精選出100本書籍做成閱讀鏈接二維碼,并將其打印出來送到各個貧困村。
“掃一掃就能閱讀圖書!村里還有公共文化一體機,還能上那里看報紙、瀏覽信息、下電子書,長見識!”學習中心常客房景鑫說,“*近我正研究香瓜咋種,特意來找點相關書籍看!”
宣傳家風故事 厚植“感恩自強”好村風
在永遠村,杜景仁家的家風故事口口相傳:杜家三代人,相繼奉養(yǎng)著毫無血緣關系的抗美援朝老兵馬德林57年。“村里都傳遍了,說高書記撰寫的杜景仁家的家風故事,現在上網就能看到!”村民田寶庫說。
永遠村的貧困戶與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病殘。“年輕人走出去的多,放在老人身上的精力少,也影響村里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”高大龍說,為了轉變村里的青年勞力不足問題,他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在村里積極尋找典型,宣傳家風故事,設立孝心兒媳、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。“以前,貧困戶家有啥事都愛找村干部,老人總是一臉愁容;現在子女們主動擔起責任,老人心里也高興。”高大龍說。“村風越來越好,大家伙變得感恩自強。”田寶庫說。
如今在永遠村,貧困戶的生活有了保障:翻建了安全住房、通上安全清澈的自來水。48戶貧困戶全部參加托牛入場項目、托豬入社資產收益項目,月月有收入,脫貧有保障……村民們也擰著勁齊心奔小康:到八一農墾大學培訓谷子、香瓜、奶牛飼養(yǎng)等方面的培訓課程;同市、縣專家學剪紙、編制等文化技能……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