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8月,湖北省政府正式發(fā)文:國定貧困縣紅安縣、神農架林區(qū)已經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,省定貧困縣遠安縣已經通過省級核查,達到貧困縣退出條件,現批準退出。
這是2015年打響*脫貧攻堅戰(zhàn)以來,湖北省首批3個縣區(qū)實現脫貧摘帽。
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,越往后難度越大。未來3年(2018-2020年),湖北省還有1763個貧困村要出列,34個貧困縣要摘帽,203.7萬貧困人口要脫貧,目標任務十分艱巨。紅安等三縣區(qū)成功脫貧摘帽,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?近期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紅安、神農架與遠安探尋答案,今起推出系列報道,敬請關注。
2015年7月,省委、省政府確定紅安縣、神農架林區(qū)與遠安縣為2017年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區(qū)。
領到任務后,三個縣區(qū)的領導班子深感責任重大。
紅安,貧困人口多、貧困程度深,脫貧難度大,是革命老區(qū)、資源匱乏區(qū)、貧困地區(qū)、優(yōu)撫集中區(qū)“四區(qū)一體”的國定貧困縣。2014年,全縣農村人口53.95萬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高達11.28萬人,貧困發(fā)生率達20.92%。
神農架,是全國*以“林區(qū)”命名的行政區(qū)域,也是國定貧困縣。山大人稀,有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67個行政村,農村戶籍人口50353人。其中,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78戶15783人,重點貧困村17個,貧困發(fā)生率高達35.2%。
遠安,既不沿江也不通鐵路,是全省*整體不對外開放縣。該縣2015年被納入省定貧困縣,全縣人口19.5萬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751戶23426人,貧困發(fā)生率為15.3%。
脫貧摘帽,這場硬仗,是怎樣打贏的?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扶貧必先扶志,治貧必先治愚,要激發(fā)內生動力,調動貧困地區(qū)和貧困人口的積極性。三縣區(qū)黨委政府按照黨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決策部署,始終扭住激發(fā)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不放松,形成了“脫貧光榮,我要脫貧”的濃厚社會氛圍。
扶志:讓貧困戶挺起脊梁
大別山深處,紅安縣二程鎮(zhèn)光山崗村。
青山綠水間,一排雞舍、牛舍、羊舍錯落有致,一對中年夫妻正在忙前忙后。
臉色黝黑的漢子,名叫韓建紅,今年47歲。前些年,他不思進取,得過且過,家里窮得叮當響。2015年9月,被確定為“一般貧困戶”。
“有田有地,有手有腳,只要人不懶,一定能致富!”2016年初,駐村干部一趟趟往韓建紅家里跑,用“激將法”鼓勵他自力更生、發(fā)展產業(yè)。終于,韓建紅心動了,提出承包山林、搞立體種養(yǎng)。在駐村干部幫助下,“翠紅琳養(yǎng)殖合作社”很快成立起來。韓建紅牽頭承包油茶山林130畝、魚塘20畝、田地50畝,新建雞舍750平方米、牛舍與羊舍各50平方米,養(yǎng)起土雞、黃牛與山羊。
苦干一年,當年實現銷售收入60萬元,韓建紅一家順利脫貧,還帶動周邊村組32戶84人增產增收。
如今,韓建紅一家住上了新房,還添置了汽車、摩托車。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,他樂呵呵地說:“我終于明白了,幸福不會從天而降,好日子是干出來的!”
2015年以來,為提高貧困戶自我脫貧的意識和能力,紅安縣在確定扶貧舉措時,把精神扶貧放在首位。
扶貧先扶志,就是對貧困戶“洗心換腦”,使他們牢固樹立起“當貧困戶不光榮,只有致富才會被人尊重”的理念。三年來,紅安縣發(fā)動各鄉(xiāng)鎮(zhèn)、社區(qū)和相關部門,組織開展特色種植、苗木栽培、畜牧養(yǎng)殖、務工技能等實用致富技術培訓,提振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信心,使全縣96%的貧困群眾能夠自主從事產業(yè)發(fā)展,自發(fā)、主動脫貧致富蔚然成風。
扶智:“要我富”變成“我能富”
初秋的神農架,玉泉河畔梨子坪村。一望無際的高粱地,秋風徐來,紅穗輕擺。
“開鐮啰!”村支書曹榮一聲吆喝,十幾個村民鉆進青紗帳,開始收割。
2016年,神農架林區(qū)引進貴州紅纓子高粱,探索“公司+農戶”模式,當年種植1000畝,2017年增至6000畝,畝產從300公斤增至400公斤,每戶年增收1萬元。宋洛鄉(xiāng)梨子坪村79家建檔立卡貧困戶,是該項工程的首批受益者。
山村燃起高粱紅,得益于鄉(xiāng)村干部一手抓扶志,一手抓扶智。
“去年雖然脫貧,但少數村民沒完全掌握技術,產量不理想。今年村里鼓勵大家擴大種植面積,鞏固脫貧成果,拓寬致富門路,但他們還是有顧慮。”曹榮告訴記者,“我?guī)ь^流轉104畝地,全部種紅高粱。村民紛紛響應,目前全村已達300多畝。”
“政府聘請農技人員,免費提供技術指導,對面積達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,鄉(xiāng)政府每畝補貼300元;分散種植的每畝補貼200元;畝產500公斤以上的大戶,給予1萬元至2萬元的獎勵。”宋洛鄉(xiāng)經濟發(fā)展辦主任劉昔炳介紹。
扶志,讓貧困戶有了發(fā)展產業(yè)的勁頭。扶智,又讓貧困戶掌握必要的技能。“志”“智”雙扶,梨子坪村的有機高粱增產又增收。“今年畝產可增至400公斤,企業(yè)上門收購,銷路不愁!”曹榮興奮地說。
統計表明:三年來,神農架林區(qū)通過加強“兩主業(yè)一技能”培訓,貧困戶3218戶9329人依靠發(fā)展特色產業(yè)脫貧;全區(qū)17個重點貧困村、50個非重點貧困村全部成立了農村合作社,通過發(fā)展特色產業(yè)脫貧。
“扶志又扶智,就是讓貧困群眾思想開竅,從‘要我富’到‘我要富’再到‘我能富’。”神農架林區(qū)政府副區(qū)長沈紹平說。
宣講:*滴灌群眾心坎
扶志又扶智,要把工作做到貧困戶心里。
但是,群眾聽不懂、聽不進、不愛聽咋辦?
“扶貧干部進村入戶做貧困群眾的思想工作,要少說‘普通話’。”遠安縣鳴鳳鎮(zhèn)南門村*扶貧宣講員聶教林說。
遠安縣重點面向鄉(xiāng)賢、文化中心戶等群體,選拔501名同志擔任*扶貧“百姓宣講員”,用“遠安話”和活潑的文藝節(jié)目,宣講*扶貧政策。他們具備一定文化基礎、在群眾中有較強公信力,活躍在田間地頭,與群眾面對面解疑釋惑,取得了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效果。
聶教林在南門村委會工作30多年,頗有群眾工作經驗和口碑。他被鳴鳳鎮(zhèn)聘任為“宣講員”之后,便成了南門村的*扶貧“活喇叭”。在村委會的活動室里,他用自編的“三句半”,逗得村民樂呵呵。有的貧困戶身體不太好,也有的不愿到活動室來聽講,他就不厭其煩,主動入戶,“一對一”交流。重點貧困戶姚正國性格內向,不愿與人溝通,聶教林經常到他家“拉家常”。一來二去,姚正國心熱了:“聶主任,我聽你的,我要靠自己的雙手,甩掉貧困戶的帽子!”
通過精神扶貧等多種措施,遠安縣自我加壓、敢為人先,如期兌現了脫貧摘帽的莊嚴承諾。截至2017年底,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9751戶23426人減少到264戶569人,綜合貧困發(fā)生率從15.3%降至1%以內,1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。
精神扶貧,還要治懶漢。為了不讓“懶漢戶”成為脫貧路上的落伍者,遠安縣探索出“激、治、管”三字工作法。在摸底核查的基礎上,由各村結對幫扶干部一對一上門宣講幫教,因戶施策,幫扶“懶漢戶”轉變思想、發(fā)展產業(yè)。通過多方合力,已成功推動100余名“懶漢戶”走上可持續(xù)增收致富之路。
“扶志向、扶志氣、扶素質、扶思路、扶計劃、扶本領,是紅安、神農架與遠安三縣區(qū)精神扶貧的主要內容,其成功經驗可資借鑒。”省扶貧辦負責人說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