驕陽似火的七月,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(qū)昌邑鄉(xiāng)上河口分場的稻田里,飽滿的稻穗在陽光照耀下泛著金色光芒。田里不時傳來陣陣轟鳴聲,處處可見來回穿梭的收割機。
不過,在稻田里駕駛收割機的大多不是江西本地人,而是操著北方口音的“稻客”。“稻客”原指手拿鐮刀、扁擔,專為他人收割稻子的人,如今,新時代“稻客”的裝備變成了聯(lián)合收割機。
時下正值早稻收割高峰期,僅靠本地收割機遠遠不夠,流動的“稻客”便成了水稻機收大軍的中堅力量。他們從河南、江蘇、安徽等地千里迢迢趕來,來自河南新鄉(xiāng)的李天闖夫婦就是這群“稻客”中的一對“夫妻檔”。自7月7日來到新建區(qū)昌邑鄉(xiāng),他們已駕駛著收割機幫農(nóng)戶收割了近200畝稻田。
每天早上8點不到,李天闖夫婦就開始了他們*的勞作。在上河口分場不遠處的稻田里,李師傅坐在收割機的駕駛室,熟練地收割著水稻,他的妻子則在不遠處用GPS測畝儀測量稻田面積。
據(jù)悉,“稻客”大多都是“夫妻檔”,丈夫負責開收割機以及搭載收割機的貨車,妻子則負責看路、看田、測量、收錢、做飯洗衣等細活。趁著卸稻谷的空閑,李天闖告訴記者,做“稻客”要能吃苦,忙起來的時候,他們中午只喝水、不吃飯,有時候甚至要忙到晚上9點才吃得上飯。“稻客”通常是幾對夫婦組隊而行,根據(jù)各地農(nóng)作物的成熟時間,計劃收割線路。
李天闖夫婦以四川油菜收割作為起點,沿著四川、湖北、山東、山西一路走來,輾轉(zhuǎn)南北、風餐露宿,行程上萬公里,及時將全國各地成熟的小麥、水稻、油菜等農(nóng)作物收割歸倉。李天闖說,“稻客”一年里大半時間都在外奔波,如同候鳥般追隨農(nóng)作物成熟的腳步,收割著一片片豐收的金黃。
“莊稼不等人。 再過一兩天,我們又要到別的地方去收割了。”話剛說完,李天闖又駕駛著收割機下田收割稻谷去了……
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(nóng)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