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桂林資源縣資源鎮(zhèn)官洞村村民莫千林在貧困戶脫貧摘帽“雙認定”驗收表簽上自己的名字時,他瘦削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。莫千林從小因小兒麻痹癥右腿行走不便,妻子也是殘疾人需要他照顧,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他一個人肩上。但他不等不靠,一個人耕種12畝地,硬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養(yǎng)活了一家人,送3個孩子上學(兩個女兒大學畢業(yè)),成功脫貧摘帽,書寫了一段新時代下的勵志傳奇。
3月下旬,資源縣資源鎮(zhèn)官洞村的一棟沒有粉刷的紅磚房前,莫千林扛著一把鋤頭一瘸一拐地往房前的地里走去“今年我準備種4畝冬瓜,趁著天氣好我先去把地弄好。”莫千林一邊艱難地往前移動雙腿一邊笑著說。
今年53歲的莫千林有著不幸的人生,剛出生沒幾個月,他就被診斷患有了小兒麻痹癥,右腿殘疾。身體的殘疾并沒有讓莫千林失去對生活的信心,反倒讓他比常人有更堅定的生活毅力,農村里其他人能干的活他基本能干。“日子是苦一點,但自己比別人多付出點,總能找到出路的。”莫千林說。
說來容易做來難。莫千林一家5口人,2015年,大女兒雖然已大學畢業(yè),但小女兒和兒子還在讀書,妻子是聾啞人,而且還患有糖尿病等多種疾病,不僅干不了活,每月還需吃藥穩(wěn)住病情。當年,他被*識別為村里的貧困戶。
“貧困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有一顆貧困的心。”面對人生中的不幸和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磨難,憨厚的莫千林臉上總掛著笑容。莫千林告訴記者,如今國家有這么好的扶貧政策,種養(yǎng)有獎補資金,又提供免息貸款,這更增添了他脫貧的信心“黨和國家很關心我們這些殘疾人,但我們也不能坐吃等要,要真正脫貧關鍵還是靠自己。”莫千林說。
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。2016年,多年種植葡萄沒有賺到錢的莫千林開始改種蔬菜。“資源大家都在種普通提子,我就想跟別人種點不一樣的。”莫千林雖然沒有讀過什么書,但多年來在市場上賣菜,他開始變得聰明起來,不僅拉蔬菜到市場賣,還在市場收集各種蔬菜的銷售價格的信息,并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種植什么蔬菜。2016年,莫千林在村里租了12畝地,種上了辣椒和季節(jié)蔬菜;2017年,莫千林又根據市場變化改種八棱瓜。一個人打理12畝地,他早出晚歸,*全都撲在在田地里。這在身體健康的人看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右腳殘疾的莫千林卻做到了。“我們都沒見過像他這么吃得苦的人,太拼了。”官洞村村主任莫千群是莫千林的幫扶人,說起莫千林,他贊許地豎起了大拇指。
為了讓自己種的蔬菜能賣個好價錢,莫千林經常用三輪車拉蔬菜到桂林五里店果蔬批發(fā)市場賣。桂林果蔬批發(fā)市場的蔬菜批發(fā)交易一般是凌晨一兩點,為了能及時趕上交易時間,莫千林經常是白天把蔬菜擇好裝車,早早吃過晚飯就開著三輪車往桂林趕,一路顛簸三四個小時,到桂林五里店果蔬批發(fā)市場的時候已是晚上11點多。賣完菜,舍不得花錢在桂林住一宿,連夜又趕回家里,一夜都沒得休息。來回一趟8個小時,回到家的時候莫千林的手臂和身體都僵了。“這也是沒有辦法,住一夜要花錢還耽誤第二天的活。”莫千林說。
有付出就會有回報。兩年的蔬菜種植讓莫千林每年除去成本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。“*困難的日子即將過去了。”莫千林告訴記者,如今他的兩個女兒大學畢業(yè)已參加工作,妻子的病情也還穩(wěn)定,現(xiàn)在只有兒子還在讀職高,肩上的擔子輕多了。“只要肯努力,脫貧就不是什么難事。”莫千林笑容滿面地說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