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費者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和食物營養(yǎng)問題,開始由提供日常能量的蔬菜、肉類逐漸向食用菌轉變。研究顯示,大多數食用菌種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、維生素、礦物質,可以補充日常營養(yǎng)需要。
大眾菇呈產銷兩旺局面
如今,國內市場上銷售量*的,還數大眾類菇品,如平菇、姬菇、雞腿菇等。近十年來,大眾類菇品一直呈現產銷兩旺的市場局面,市場價格也讓一些業(yè)內人士不得其解,比如普通平菇,雖在集中產出季節(jié)也會降至每公斤6元左右,但其價格*時可達每公斤12元左右,一般在每公斤10元左右;姬菇的價格相對平穩(wěn)得多,一般在每公斤10元左右,京、津、滬等大城市的價格多在12元左右;雞腿菇的生產,多年來一直保持少而精的狀態(tài),不再有十多年前那種大面積、大批量的生產局面。
隨著工廠化菇的興起,消費者對菇類的選擇面擴大,對平菇、姬菇、草菇等大眾菇品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,但由于國內消費者長期食用平菇等大眾菇,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消費習慣,雖然工廠化菇品種多,但很多人都不常食用這些菇類,所以食用菌的飲食消費還需推廣。
目前,工廠化菇市場消費疲軟,其在品質、價格、周年生產上所具有的優(yōu)勢已不明顯,而大眾菇憑借在消費者人群中形成的傳統(tǒng)固有消費意識,使得能夠保持少而精的狀態(tài),價格受淡季市場影響波動較小。
2000年以前,在食用菌消費市場占主導品種的是平菇、香菇、黑木耳等大眾菇,這些菇類采用傳統(tǒng)的栽培模式,季節(jié)性的供應市場,成為人們除了食用蔬菜、肉類又一必備食物。
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
傳統(tǒng)栽培模式相較工廠化生產*區(qū)別就是機械設備的應用,工廠化生產可以保證品質,周年化出菇,并且大大提高效率,這些優(yōu)勢都是傳統(tǒng)栽培所不具備的。
我國是農業(yè)大國,農村基礎設施薄弱,農民的經濟實力較弱,食用菌種植是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,不可能投入更多的機械設備在種植中,因此,傳統(tǒng)種植模式受自然條件、種植過程中人為因素比較大。例如,4月上旬,北京市場平菇價格與上期同期相比上漲80%,主要原因是種植平菇需要經常打開大棚通風,而那段時間北京大風、降溫,導致菇苗吹死,市場量減少,價格上漲。另外,種植戶不了解市場,對市場信息的接收能力不強,使得在種植中有很大的盲目性,只要是某個品種的菇上一年市場價格較好,下一年必然會增加種植規(guī)模,導致下一年市場上產能增大,價格也會出現明顯下滑,造成增產不增收的局面。
平菇銷售同樣大眾化
我國平菇市場的銷售也是大眾化,地域很廣,除了大中城市的超市、集貿市場攤位上有銷售外,在小型的街道、馬路邊,菇農支一個攤位也可以買賣平菇,而有些菇類要在超市中用冷鏈儲存,所以這也擴大了其銷售范圍,方便更多的消費者購買,這是工廠化菇所不具備的優(yōu)勢所在。
平菇的消費群體眾多,市場比較成熟,不存在銷售淡季,只要產品生產出來,很多種植戶對銷售都是比較放心的。為什么目前沒有出現工廠化平菇,*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傳統(tǒng)種植平菇的基數還很大,平菇對于機械化程度需求不高,因此,平菇作為大眾菇能夠在菇類市場上占據大部分份額。
常規(guī)品種仍是市場消費主力軍
目前,國內一些珍稀食用菌品種相繼面世,但真正投入市場的不多,究其原因:一是價格高,市場很難接受。云南某公司研發(fā)成功的珍珠香菇,作為一個珍稀品種,在市場上售價為每斤120元,其昂貴的價格在市場上消費者不一定能夠接受,而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,這種珍稀品種香菇,主要是針對國外市場而研發(fā)的,客戶群體是國外消費者,因此,在國內市場上很難見到這種香菇。二是技術研發(fā)不過關。一般研發(fā)成功的新品種需要長期跟蹤試驗,往往在技術研發(fā)上還存在不少難題。例如,羊肚菌能夠人工栽培,但是目前人工羊肚菌在技術管理上還存在不少難題,很多種植戶沒法控制,管理好的一畝地有幾百斤產量,管理不好的很多都絕收,不能保證羊肚菌的產量,也就談不上商業(yè)化。三是消費者對珍稀食用菌的消費意識不強。目前,很多珍稀菇類都能夠實現人工種植或工廠化生產,但是市場消費不及香菇、黑木耳、平菇的產量。
現階段,海鮮菇、蟹味菇、秀珍菇這些小眾菇品,受眾人群還是大中城市的高消費人群,而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,常規(guī)品種仍是市場消費的主力軍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