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06年開始,山西省陽泉市郊區(qū)河底鎮(zhèn)東村人成立了市冬春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,先后建起了14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和150多個簡易大棚。這幾年,村民開始嘗試種植特色農作物,靠打“差異戰(zhàn)”來增加收入。
6月25日,山西省陽泉市郊區(qū)河底鎮(zhèn)東村村農業(yè)經紀人李治的電話響個不停,村里大棚種植的黃瓜、西紅柿、豆角等蔬菜已陸續(xù)進入成熟期,市里的蔬菜客商紛紛提前給他打電話下訂單。“俺村,像我這樣的蔬菜‘二道販’還有3個。俺們都是幫村里人賣菜的。”李治打趣說。
近幾年,東村人不僅大棚蔬菜種得多又好,而且銷售渠道廣。從2006年開始,東村村成立了市冬春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,利用土質深厚且肥沃疏松、晝夜溫差大、周邊無工礦污染的有力條件,先后建起了14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和150多個簡易大棚。“種了這么多年菜,村里人已經有了種菜賣菜的經驗。這幾年,村民們開始嘗試種植特色農作物,靠打‘差異戰(zhàn)’來增加收入。走,咱們去大棚里瞧瞧。”村黨支部副書記侯海文說。
沿著村硬化的道路向山上走去。一個個大棚整齊地在山上“排列”著,經過日光照射,格外顯眼。來到一個日光溫室大棚前,村民李彥斌正在大棚外乘涼。“棚里太熱了,俺出來透透氣。”走進大棚,悶熱的空氣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。棚里綠意盎然,尖尖的豆角掛在藤蔓上,長勢喜人。李彥斌說,他除了種大棚蔬菜,還在山上種著一畝玉米。“還是種蔬菜劃算,一個棚一年能掙上萬元。”從開著拖拉機走街串巷到處賣菜,到有人上門收購,再到游客來棚里采摘,李文斌在種蔬菜的道路上信心越來越足。
東村村有近三分之一的村民種植大棚。在形成規(guī)模種植的同時,會不會加劇村民之間的競爭?說到這兒,李彥斌揮手指了指旁邊的一個棚說:“俺們村是差異化種植,有的種西紅柿、有的種黃瓜,還有的種玫瑰,家家戶戶各有不同。你看,旁邊這個盆里就種著草莓。”
走進草莓大棚,村民曹瑞明正在棚里給草莓掰葉。他說,家里共有3個大棚,過去一直種著蔬菜。當了解到村里沒人種草莓,就在前年騰出一個大棚試種草莓。如果效果好,今年他打算把另外兩個大棚也種上草莓。“村里結合市場需求,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、穩(wěn)步推進,幫大伙兒一點點地調整、優(yōu)化種植結構,更有利于大棚種植的長遠發(fā)展。”侯海文說,東村村支“兩委”還積極同我市的超市對接,幫助村民尋找銷路。
在東村,加入蔬菜種植隊伍的村民越來越多。他們緊盯市場,信息化種植。市場需要什么種類,他們就種植什么蔬菜,并且根據客戶需求開展訂單種植。為了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,村民李小紅還引進了食用玫瑰花,發(fā)展特色農業(yè)的同時帶動了村民就業(yè),形成了從種植到銷售、加工為一體的玫瑰花產業(yè)鏈。
剛剛舉辦過玫瑰采摘節(jié)的七鳳帝玫瑰莊園,李小紅種植的玫瑰花已漸漸枯萎,一片綠色中隱約能看到粉紅色的花朵。“到了6月,玫瑰花就開始掉落了。我們之前就已經把新鮮的玫瑰花采摘下來,放在空地上曬干。之后可以制作玫瑰花茶、玫瑰精油等玫瑰產品。”李小紅說。
如今,東村的設施蔬菜產業(yè)已逐漸走向成熟,特色種植正在起步。侯海文說,乘著鄉(xiāng)村振興這股“東風”,東村村將對蔬菜的種植品種、生產規(guī)模、無公害種植等方面加大科學指導力度,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。同時,引導菜農轉型,在玫瑰花節(jié)的帶動下向休閑觀光農業(yè)發(fā)展,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(fā)展,提高市場競爭力,讓菜農不斷增產增收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